星期一, 10月 10, 2005

補充:有關9月12日的 “藝術評論, 藝術歷史, 歷史”一課

各位:

有關我在9月12日的 “藝術評論, 藝術歷史, 歷史”一課,有幾點想補充一下:

一, 我提到班雅明(Walter Benjamin)的藝術生產要有所進步的前衛主張,特別是在形式或風格上的改革. 當時同學要求舉例說明,我一時之間想不到好的例子而未能做到.

回家稍想一下, 其實20世紀初中國藝術改革就是很好的例子. 20世紀初從康有為,蔡元培到陳獨秀到徐悲鴻, 都主張中國藝術要朝向寫實主義的路走. 他們的共有看法,都是中國自清代四王以來的繪畫藝術形式和風格, 都不宜進行寫實主義的藝術,所以必須改良或者改革, 這樣中國的藝術才可能再生.

這種觀念, 跟班雅明的主張頗為接近, 當然班雅明那時想著的是引入新的科技生產媒體.

二, 我在討論末段時建議用當時歷史背境以看藝術 (錢納利與布魯士,又夏耀文的聖約翰教堂), 用我在開始時介紹的雅谷慎(Roman Jakobson)的溝通模型解說,是主張以時代背景來作評論藝術作品的context.

三, 有關藝術評論, 我總以為要提出批判性的角度,不然只是把作品的各方面分析綜合一下, 實在沒有甚麼發展對話的價值.

各位若有異議或不明瞭之處, 歡迎賜電進一步討論.


黎健強
2005年9月29日

0 Comments:

發佈留言

<< Home